湖岩经营哲学:事业报国,共存共荣

发稿时间 2010-02-11 15:31
企业家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事业领域,创造财富和名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精神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社会广泛接受的企业家形象。
 
三星创始人湖岩李秉喆积极开展事业,通过拼搏,一次又一次创造良好业绩,成为卓越的企业家。1936年继续父亲所遗留的价格相当于300石大米的土地,开始碾米事业,到1987年享年78岁去世为止,一生中共开展57个事业项目。
 
但是不能把李秉喆仅仅视为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思想超出一般企业家精神,除了积累财富与名誉,他还有为国分忧的爱国心。
 
李秉喆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果断的判断力以及对成功的渴望,把三星打造成跨国集团。起初,形成一定规模时,李秉喆一直把“事业报国”理念放在心里。
 
其实,李秉喆事业初期并没有为国家和民族而苦恼。1936年碾米事业成功之后,在马山地区买入200万平方米的土地。表面上是从事土地事业,其实是以廉价购买土地的投机行为。而且那时候的自我管理也不好,在马山市曾经饮酒游乐。
 
李秉喆贫乏的精神世界持续到1938年成立三星商会时候,此前,周围的人也没有给成功的李秉喆做出忠告。李秉喆在自传中写道,每次自己不能管制自己的时候,是蔡玄秉(音)给予了直言忠告。
 
蔡玄秉的忠告,加上目睹被日本剥夺欺压的韩国人民,李秉喆开始重新审视对事业的态度。光复之后,他与大丘地区的企业家共同创办《大丘日报》,开展舆论事业。而且为了居民生活的稳定,创立三星物产公社,为韩国经济做贡献。
 
他的这种经济哲学持续到战争结束之后,通过生活用品的贸易积累不少资本,为了重建国家产业结构,投向制造业。
 
李秉喆称,“消费品是国民日常用品,韩国依靠进口来解决供给问题,这样不行,需要独立制造消费品”。最后,他创立了第一制糖公司。
 
第一制糖供给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糖,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一。不仅解决国民生活困难,而且自己也创造了财富。李秉喆并没有就此满足,因为韩国还有很多部分需要依靠进口。
 
为此,李秉喆进军毛织产业领域,虽然有倾家荡产的风险。
 
后来李秉喆回顾说,“第一制糖充分满足了我个人稳定的生活,但是为了刚光复不久的韩国的产业发展,我必须再贡献点什么。”

1955年,经过半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创办“第一毛织”。“第一毛织”的产品不仅销往韩国市场,还出口到海外,同三星物产公司、第一制糖公司成为令三星集团跻身世界的基础产业。
 
“第一毛织”创立以后,李秉喆担任韩国经济人协会(现称“全国经济人协会”)的首届会长,为提振韩国产业的竞争力而付诸努力。同时,他还创立了三星电子与三星重工业。如此一来,三星集团进军半导体行业,以强力拉动韩国经济发展。
 
三星集团进军电子与半导体时遭到了激烈的反对与批评。但他还坚持计划,“为了国家发展,必须得完成这件事情”,他说。实践证明,电子与半导体最终成为使韩国产业走进世界的火车头。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李秉喆并不只因为“精忠报国”而盲目闯入事业领域。
 
譬如,他一直对建设肥料工厂表示消极看法,是因为修建肥料工厂创利空间很小。李秉喆在启动新事业之前不断地进行可行性调查与研究。他如此做法的起因于他的经营哲理--即企业家的挫败不只是企业的不幸。
 
1976年,李秉喆在首尔经济新闻报纸发表过文章,文章里他强调“经营不善等于犯罪”。因为企业经营恶化涉及到许多人会失去岗位,生计难维持。
 
李秉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诸如、设立三星文化财团、收购成均馆大学、建立湖岩美术馆等。他一直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共存共荣。今年迎来第34届的三星孝行奖也是由李秉喆亲自发起的奖项,也是韩国最大的有关孝行奖。
 
如上所述,他的经营哲理一直重视对民族与人类的贡献。在1997年由湖岩财团发行的《湖岩语录》里可以发现李秉喆的经营哲理。
 
该本书共有300页,其中有关报国与共存共荣的部分达50页。换句话说,与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有关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的经典语录占全书的1/6。
 
 “只为了自己谋生,这不应成为企业的目的。有了国家与社会,才会有企业。没有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的人不算企业家。比如,放高利贷、囤积居奇、投机、欺骗的人都怎能是企业家?只会牟利的人不能算企业家。弄成一个不良企业,害得经济受到重创的人更没有资格当企业家”。


记者 李文杰  leemoonger@ajnews.co.kr
< 亚洲经济(ajnews.co.kr)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