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自然温暖,知新指向未来

发稿时间 2012-12-26 13:52
在韩国,一名研究本国史的历史学家或大学教授,可能不会说汉语,但往往精通汉字;尤其是他的繁体字认读水平,肯定强过中国很多大学里中文系的老师。中国的成文史在东周时代即已成型,其起点时间之早,蕴含资料之丰富,堪称世界第一。而韩国成文史,则晚近得多,因此,涉及古代史,尤其是先秦部分,一般要到中国的各类历史记载中去寻找有关半岛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在15世纪世宗大王发明韩文之前,整个半岛一直使用汉字。喜欢韩剧的人可以发现,大部分古装剧中,凡涉及布告、公文、书信之类,一律都是汉字。但汉字难学,需要大量时间熬功夫,才能掌握,因此,读书认字,从来都是朝鲜贵族子女的事儿,一般劳苦人家没那个闲工夫。

正基于此,世宗大王才决心发明韩文,用拼音的方式记录日常用语,“所见即所得”,借以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世宗大王成功了,于是汉字开始逐渐退出半岛,经过漫长的500年,汉字不再出现在官方文件及公开媒体上。今天的韩国人,历史学者和中文系学生除外,精通汉字的已经很少了。因此,韩国史剧《渊盖苏文》,才会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安到隋炀帝身后的屏风上,闹出了大笑话。

汉字的退场,不代表中华文化影响在半岛的全面消退,因为它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甚至可以说,因为历史变迁及战争动乱等造成的影响,有一些礼法规则及生活习俗,在中国已经失传,却在半岛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所以,坊间有言称:要看唐文化去日本,要看宋文化去韩国。

在韩国民间,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是普遍的。三国演义中张飞、关羽、曹操等中国英雄为大多数韩国人所熟悉。像守株待兔、鹤立鸡群等很多成语故事,也为他们日常所使用。对于普通韩国人来说,了解中国历史,差不多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但是,提及韩国,经常会有人声称,韩国作为一个儒教国家怎样怎样。对此,我一直持保留意见。说韩国留有中华文化的影响,这没问题。可你说韩国是儒教国家,就需要拿出强有力的证据来了。也就是说,置身于这样一个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完全西化的社会中,我们真的很不容易感受到所谓儒教的实质性影响。很有可能,某些人一厢情愿设想的儒教韩国,事实上并不存在。

的确,韩剧中经常出现的场面,是韩国人的子辈对父辈极为恭敬有礼,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就是在一个公司内部,后辈职员对前辈职员服服帖帖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足以断定韩国是儒教国家。

是的,韩国人每年都还搞祭孔典礼,但它对普通韩国人精神品质的影响,已无法与流行于韩国的其他宗教相提并论。在韩国,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三分天下,尤其是基督教,充满着扩张的内在动力,从前几年韩国传教者在阿富汗被绑为人质的事件,就可以明确体会到,韩国人对于基督教的热情有多么强烈。

早在1999年,韩国祥明大学教授金经一就写过一本畅销书,《孔子死了,国家才能生存》,他的核心论点是,儒教的有效期在韩国已经结束,现在的韩国,相对于温故,更倾向于知新。

在韩国,完全由美国一手帮助打造的政治体制运行得日渐平稳;在克服一次次危机的过程中,韩国经济也正在试图摆脱了家族企业的牵绊,现代经济制度逐渐建立。同时,韩国的乡村正在瓦解,城市家庭小型化已成为潮流,早年间的大家族生活方式越来越少见了。离弃了这种家族中心的生活模式,所谓儒教的传承更是失去了主要的着力点。况且,儒教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不管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恐怕都还是一件众说纷纭的事情吧。

文/王元涛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