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信用评级机构被曝严重夸大评级

发稿时间 2013-11-05 13:44

最近韩国STX、熊津、东洋等中型骨干企业纷纷重组,对信用评价机构的质疑再度抬头。据悉,韩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严重的“夸大评级”现象。

据韩国金融投资业界4日消息,韩国信用评级、韩国企业评级、NICE信用评级等3家信用评级机构对韩国公司企业债的评级中,A级及以上级别占到了79%。其中韩国信用评级给391家企业的评级中,A级及以上级别所占比率高达82.6%,“可投资”级别占比更是高达91%。即使是A级及以上评级比率最低的韩国企业评级所给出的A级及以上级别也占到了75%,“可投资”级别占到了95%。

据业界称,韩国评级机构的评级一般较海外机构高出6~7个级别。例如,海外评级机构对LG电子的评级为BBB-、Baa,但是韩国国内机构给出的评级却是AA。另外,标普和穆迪分别给予SK海力士BB和Ba2的评级,但是韩国机构则给予了A+。

这种过高的信用评级将企业的信用风险转嫁到了投资者身上。一般投资者在投资公司债、商业票据时依赖信用评级,过高的评级会导致投资者以低收益率负担高风险,而企业则能以低成本融资。东洋Cement在申请法院接管前一个月的评级仍为A3-,而一个月后便大幅跌至D,投资者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东洋休闲与东洋国际在申请法院接管前已出现资本减损,但当时评级仍为可发行债券的B级。

韩国投资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怀疑逐渐加深。今年5月韩国金融投资协会发布的信用评级机构评价结果显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总体信任度从2011年的5.39分(满分10分)下跌至5.04分,对评级独立性的信任度也从4.87分下滑至4.53分。

韩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运营结构是夸大评级的主要根源。机构依靠评级对象企业的手续费维持运营,而外国机构尽管也从债券发行方处获取手续费,但是这部分收入的比重不高,所以机构无需看企业“眼色”行事。
 
东国大学教授姜景勋(音)指出,“韩国评级机构面临的压力不是来自个别企业,而是企业所属的集团,因此反抗的余地很小”,“有必要推行‘依赖度公开制度’,公开评级机构对特定大集团的收入依赖程度”。
 
(亚洲经济版权所有)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