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两会e客厅”: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发稿时间 2015-03-06 15:50

[人民网]


△主持人张洋:“e两会,话改革”。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人民日报、人民网为两会专门开辟的全媒体栏目—两会e客厅。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人、人民日报记者张洋。今天,我们将要谈论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三位来宾,他们分别是: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先生。

▲陈冀平: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张洋: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先生。

▲嘉宾王俊峰: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张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卞建林先生。

▲卞建林: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张洋:中国法学会堪称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智囊,特别是在法治建设领域,有着非常强大的专业优势和独特的群团组织优势。中国法学会在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党和国家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参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法学会的基本职能。针对法治建设,所以我首先想请教陈书记的一个问题是,法学会近年来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做了哪些主要工作?

▲陈冀平: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11年开始,在引领和组织重大的课题研究的时候,就把如何推进依法治国作为重大的课题。我们搞出了十个重大课题,其中包括关于依法治国的纲要实施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改革的研究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这十大专项课题,也对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有一个基础。去年我们还围绕四中全会的召开组织了三个重大课题,围绕中央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并向中央提交了专门的报告,其中的一些重要建议,被吸纳进四中全会《决定》。平时,我们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比如说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大气污染的问题、网络管理的问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保障等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和论证。所以,应该说我们在推动研究这方面,做了一些应有的工作。当然,法学会还在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培训方面,在培养优秀法学、法律人才,开展对外法学交流等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也都为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我们应有的一些努力。

△主持人张洋:听了陈书记的介绍,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中国法学会近年来在法治建设领域研究成果都特别特别丰富。这让我突然想起另外一句话,就是在去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候,社会舆论网上炒得比较热的一句话是法治的春天到了,其实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依法治国的期望都特别大。我想问全国政协委员王会长一个问题,您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咱们中国的法治建设真的进步了吗?

▲嘉宾王俊峰:过去两年来,我们国家应该说影响最大,在老百姓心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法治。我想每一个人都能记住总书记讲的一句话,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非常震撼的。特别是去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决定,开启了我们国家建设法治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时代。

法治真正在每一个人身边都能感觉到它在一天一天的进步,我个人有几方面的感受:首先,明确的感受党和各级政府在日常工作当中都能把依法行政作为很重要的方法和理念。还有,依法治国、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影响也是非常非常大的。还有我们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特别是在司法审判领域,一些大要案,包括对一些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也包括反腐等等,都是深刻的法制课,而且这些司法改革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涉及到我们司法的权威。这两年来,作为法律人,我们感触非常深。我作为全国律师学会会长也特别感受到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律师作用的发挥得到了更大的释放,而且律师的作用,他的职责,以及作为法律主要的法律职业的代表,在律师工作当中体现出来的法治精神,也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所以,应该说法治在过去两年来,推动国家进步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张洋:听了王会长您刚刚说的,包括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这都得益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具体部署。特别是我们看到律师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多。而实际上这背后都体现了最近我们网络上报道一个比较多的话题,就是“四个全面”,实际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等一起已经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一个战略布局。我想请问陈书记的是,您如何看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的作用和意义呢?

▲陈冀平:“四个全面”,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当中提出的一个战略的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其他的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改革是解决发展的动力、社会活力的问题。法治,应该说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法治和改革,法治又起着规范性的,实际上是起规范和引领的作用,使我们的改革更能够在法治的框架和轨道上来进行,使得改革能够进一步地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们改革的一些成果,也要通过法治来给它进行固化。法治也在改革过程里头得到进一步地完善。所以,我觉得总书记讲它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全面从严治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你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执政。从严治党,就是要依规来治党的问题,要依照法律法规来治理、治党的问题。我觉得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充分发挥我们党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也就是说领导核心作用就能充分发挥起来,这样就能确保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觉得全面依法治国在这里头,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作用,它就是能够使得规范我们一些行为,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能够有序地来运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再一个,因为现在矛盾纠纷比较多,矛盾解决既要依靠深化改革,又要靠全面依法治国来解决,实际上矛盾纠纷的产生很多是由于公平正义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解决公平公正、公平正义的问题就必须要推进法治建设。所以我觉得这样也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对法治建设,把法治建设提到相当高的重要位置,四中全会专门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研究,并且作出了决定,提出了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共同推进,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样一些非常重要的论断。我们法学界、法律界,都认为中央这个决定是非常非常正确的,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纲领性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还要立足于坚持中国的道路,要完善中国的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还是要坚持中央四中全会里头提出的五个坚持,要把这五个坚持要坚持好。要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这样我们一方面要总结和完善我们过去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同时也要学习世界上的一些优秀的、先进的法治文明建设里头的一些好的做法,把它借鉴过来,为我们所用,这当然不是照搬照抄,使得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够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条。第二,我觉得现在要抓住习近平同志讲的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关键少数是是什么概念呢?因为党政的主要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他在中央党校的讲话里也说出了不少我们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这个问题上、在法治观念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觉得都讲得非常好。我们领导干部不能把法律当成一个稻草人、橡皮图章。依法治国要想全面推进,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发挥好你的作用,首先要增强他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少数是关键,这个要把它抓好。

再一个,我们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法律的实施方面,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从现在实际情况来看,包括宪法在内,我们法律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老百姓讲是法律在那里空转,现在要依法治国,首先要把这些法律的实施把它抓好,要分析法律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个人认为,法律实施当中,我们制定的法律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这个总书记在讲话里也都讲到了,我们现存的法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太适合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的形势,操作性不强等等这样一些,部门化、部门利益这些,我想这个事情必须把它解决好。只有法律实施了,认认真真得到实施了,我们才能做到依法治国。我们要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全面实施,要确保我们行政机关能够严格地依法行政,我们的司法机关能够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样可以使得我们把纸面上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同时,我觉得也使得法律体系变成法治体系这样一个转变。

△主持人张洋:刚才听了陈书记的一番话,我个人感觉这已经不简单地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理论层面上的了解了,更是对现实法治建设的一个方法论,这里面比如陈书记刚才谈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再比如说您刚才提到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其实都是指出问题,同时对于今后的法治建设也提供了参考和建议。我不知道卞老师您这块是否也有类似的体会,或者说您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这“四个全面”中的作用和意义,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观点?

▲卞建林:我觉得刚才冀平书记很好地、系统地阐释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的作用。我们党的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进一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实这两者关系非常紧密。深化改革不时地为我们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改革遇到困难、遇到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来克服。法治提供保障,特别是用它来规制权力、保障权利,使得捍卫我们改革的成果。这两者之间通过改革本身也可以促进法治的建设,健全法治,同时也通过健全法治来保障改革的成果,使大家都能够从改革中受益。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俗地说,就是把国家建设富强了,让人民过好日子,所以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来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因为党是我们的核心,我们改革开放也好,我们的依法治国也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所以党必须从自身做起,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

近几年,因为我的专业是搞程序法治,特别是司法改革方面,这几年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怎么深化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法学会的重大课题,像刚才陈冀平会长谈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法学研究,我们都适当地参与。特别是去年四中全会前,我们参加了中国法学会组织的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我也作了个大会主题发言,主要是谈谈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所以,我认为在我们国家,根据我们的司法体制,要健全我们的司法体制的运行,可能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坚持控诉分离,坚持法官、检察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第二,要规范侦查权。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侦查权一家独大,比较膨胀,难以制约。所以,我们要区分侦查行为,把侦查行为要分为强制侦查行为和规范侦查行为,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强制性侦查行为审查许可制度。第三,在诉讼制度方面,四中全会也提了,要求要理顺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的关系,特别是要研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主持人张洋:我接着卞老师最后一句话说,坚持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一项制度。您刚才谈到的三点,每一项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能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任务。三位不知道有没有了解到,年前年后前期,年前有一个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提出的七大任务,年后又陆续推出了全面检察改革和法院改革的纲要或者是意见,这其实里面都谈到了很多任务、很多的改革的举措,这都需要下一步来一一落实、一一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句话始终地在我的脑海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我首先想问一下王会长,您作为一个律师,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要接触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甚至碰到一些各方面的案件。我不知道通过您在日常生活中,您感觉我们现在的法治社会还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接下来进一步谈改革措施的话,您认为着力点在哪里?

▲嘉宾王俊峰:法治社会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意义都非常重大。在我们国家,法治建设,对我们国家的历史传统,人治的时间比较长,在法治建设过程当中,尤其会遇到很多观念方面、文化方面的冲突。现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的建设,意义就特别重大。我个人感觉,教育、宣传法治,培养整个社会老百姓知法、守法,利用他们更强的法律意识来维护他们的权利,这个还是非常重大的。因为法治社会,法治,西方有一位学者讲到,它应该成为整个民族的每一个人的内心的一部分,所以法治观念在法治建设当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主持人张洋:王会长,我刚才谈到您一句话,您刚才说很多人的法治观念不是很强,而这个法治观念,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问题,可能也涉及到领导干部的问题,就像刚刚陈会长您说到的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而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这样一种相互埋怨,政府一些工作人员可能埋怨老百姓不懂法。老百姓又会埋怨政府在很多执法或者司法环节上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办事,甚至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在法治建设过程当中,重在治权,重在治官。我不知道卞老师对这个观念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您觉得下一步的着力点是在什么地方呢?

▲卞建林:我觉得首先应当强调,认识到法治的要害在于治权、治官,这是个历史的进步。因为中国过去都把法律看成统治的工具,实际上统治就是治理老百姓的,就包括我们过去的普法,都是要强调公民要知法、懂法、守法。实际上法治实际上主要的是管住权力,也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实际上就是官与职务联系在一起。现在应该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应当说有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要着重的就像冀平会长讲到的,要保证已有的法律有效实施。为什么说法治的特点是治权、治官呢?因为这是行政权本身的特点。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官本位的思想比较严重,第二,行政权相比于司法权和其他权而言,因为行政权追求效率、追求政绩,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性的一种权力行使,容易越界,容易异化,甚至是滥用职权,所以必须严格的讲,要拿法律来规范他。

为什么中央提出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体现就在这里。因为法治国家,国家是个抽象的,实际上是公权力这方面主要就是政府,在老百姓方面主要是社会。所以,两者齐头并进。拿法来管住权,就是power,权力就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法治政府的建设,这几年还是取得很多成绩,特别是现在国务院的领导非常的重视,要简化审批程序,放权,自觉接受法律的规制等等,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法治政府的建设,应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我回忆了一下,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全面加强依法行政的纲要,2010年又提出了一个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我记得好像十年要建成法治政府,当时觉得很遥远,现在一转眼都11年了,这个任务还任重道远。我觉得还是要坚持这个,像四中全会说的,深化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扭住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牛鼻子。

△主持人张洋:刚才卞老师也谈到一句话,任重道远,不知道三位有没有共同的感受,特别是我了解到在中国法学会的系统里面,大量的学者和专家正在做法治政府各方面的研究,同时在一些实务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我想向陈书记了解一下,您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还有什么样的看法建议,下一步的着力点和改进措施,您觉得还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陈冀平:我觉得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法治建设还是重视的,1954年很快就制定了宪法。当然,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各方面的一些因素,法治建设受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法治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加快。我们是十五大的时候提出了依法治国,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这个概念,2000年提出了法治政府这个概念,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这个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来谈论。当然,我认为现在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法治国家方面,刚才卞教授也谈到,我认为这块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限制公权力的问题,怎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是法治国家建设里头我们现在需要大力去做的一件事情。法治政府方面,我觉得主要是严格依法行政,法定职能必须为,法无授权不能为,这个事情要解决好,现在在法治政府建设里面这个事情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当然其他的,还有高效的问题,服务群众的问题,廉洁的问题,特别是诚信的问题,政府的公信力怎么提高,这些都是法治政府建设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法治社会方面,我觉得现在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量就更大,一讲法治社会不能说是老百姓,首先还是要考虑到我们各级干部领导层,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治国理政,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有不少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过去我们用权力管控这些办法来管理社会,这些思路都要调整,都必须要用法治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从群众这个角度,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有一个要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我们全民的法治观念。要让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等这方面,都要提高我们自己的自觉性。我觉得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提高了,我们的法治国家的建设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这些问题上恐怕要加大我们工作的一些力度。按照这个情况,我们法学会也对下一步的工作也有一些谋划。一是,这次中央在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190项工作举措方面,由我们法学会直接参与的有三项任务:一是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编纂民法典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关于从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和法官、检察官的问题,这些工作是中央要求我们去做的,我们要全力以赴地把它做好。

第二,我们要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加大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比如一个大的问题,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把它研究透,要把它处理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立法这里头还有如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党对一些重大问题决策,要遵循什么样的程序,这些方面都要加大,包括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如何给它规范化、法律化,这些东西要进行研究。在执法里头,恐怕是行政执法的体制改革,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体制,这需要加大研究。司法里头,刚才也谈到了,我们怎样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问题,如何加强司法机关内部互相监督、制约的体制。我觉得现在要研究的这些问题还是不少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里头所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作为法学会来讲,就要抓住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倒逼我们法学的研究,从这方面来取得我们一些成果,能够真正地为依法治国来提出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比较扎实的一些工作的措施和意见。当然,还有我们要参与普法,加大普法。习近平同志现在把尊法放在最前面,通过普法,通过法律方面的教育,形成全面的法治信仰这样一个氛围,真正地能够尊法、懂法、学法、用法,这样依法治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就一定会加快它的进程。

△主持人张洋:实际上刚才陈书记给我们布置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说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如果将来真要启动民法典,民法典到底是怎么起草和编纂的一个问题,甚至包括全民守法,法治信仰,上升到这么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怎么够得上这个高度,也同样是一个问题。法治宣传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我了解到法学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特点、有影响的活动,请陈书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陈冀平:法治宣传教育应该说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几个层面:一个是领导层面,领导层面我们主要是“双百”活动,“双百”活动由中宣部、中组部几个部门和中国法学会共同搞的。就是组织百名法学家搞百场的讲座,所以,叫“双百”,“双百”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定位“双百”活动主要是进入到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去学习。使得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的学习都能够有一个听到法学家的关于法律这方面的一些讲座,针对领导干部关心的一些问题来进行一些法律方面的解释,还有是提高新的法律出来以后,怎么来理解这些法律,提高他们这方面的宣传。这个“双百”活动应该受到了我们各地的高度重视。我们为了提高“双百”活动的质量,组织了在法学界非常有造诣的一些专家,包括卞教授、王教授,通过他们来集体备课,梳理出今年在法治建设中的哪些重大问题。集体备课,备课完了以后,还要请我们的法学家拿出一点时间搞一点调研,到你要讲的那个地方搞点调研,和当地的实际工作要结合起来,再去讲。所以,这个效果还是非常好。我们现在已经举办了二千多场的双百活动的报告会,有将近二百多万的人次听取了这个讲座,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面向基层。我们讲你要接地气,所以我们搞了一个叫法律普法志愿者的基层行,这个活动主要是从法学院校里找一些法学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当然学生里头有好多都是以研究生为主的,作为一个法律志愿者,到基层去开展一些活动,搞几个月,搞一场讲座,放一场电影,搞一场文艺演出等等,甚至搞一次展览,这样把法律知识在基层普及。这项活动现在主要是依托各地的法学会,现在我们县也都在建立法学会,县的法学会将来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通过它来组织一些普法的活动,把基层的法学法务工作者组织起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里去,这个活动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第三,在基层开展一些法律服务这样一些活动。现在基层有很多的一些矛盾纠纷,真正要化解矛盾纠纷,不能再采取过去摆平就是水平,摆平就是拿人民币去摆平,这样的话,矛盾几乎是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进入法治的轨道,要利用法律。首先,人民群众要懂得怎么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怎么来依法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解决这个问题,也要靠法律。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要靠哪一条法律去解决,老百姓不太清楚,我们法律法务工作者是清楚的。所以,基层法学会也在组织法学、法务工作者到基层去搞法律诊所、法律服务、法律服务站这样一种方式,给老百姓来解决这些矛盾纠纷,这在四中全会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法律来化解矛盾、化解纠纷,这是我们要做的一项。再一个,我们要展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的新成就,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要加大对外的法学交流,我们对外的法学交流有两个目的,一个就是通过对外的法学交流互相学习,人家也了解我们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情况,我们也要学习一些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法治建设的情况,看看他们有哪些东西是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为我们所用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在发展中国家我们进行一些法律服务的,尤其到国外的企业,各方面都比较多,如何遵守当地的法律,另外是如何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现在有许多问题,包括南海诸岛的这些问题,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都要通过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加大了工作的力度,来展示我们法治政府的一些情况。

△主持人张洋:实际上我刚才听到很多熟悉的话语和一些活动,“双百”活动基层行,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曾经作为媒体记者参与过类似的一些活动。我当时听到一个讲座的时候,一个专家在大会堂里面做一场讲座的时候,他当时讲了一下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四中全会之后我又参加了一场活动,还是一位专家告诉我,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转变,一字之差,可能在我没关注它之前,觉得也就是一个字的变化,实际上后面蕴藏了太多太多的变化。让我想到另外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宣传,法律知识的一些普及,对于无论是领导干部也好,还是老百姓也好,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权威的塑造,这可能都是大有好处。但是,话回过头来说,知识在哪里?可能要再请教卞老师,在高校教育和法制人才培养中,您有什么建议?

▲卞建林:您刚才谈到,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有人说,我们国家迎来了法治建设的春天。我认为,法治建设的春天,当然也包括法学研究的春天、法学教育的春天,也迎来了大好的契机。首先,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法学研究者,不能够置身度外,不能袖手旁观,要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事业。立足中国国情,关注司法实践,带着强烈的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从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有高校的规定,我个人还是赞同,按照党的一贯方针,还是要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古今中外,培养学生就是要起点高、视野开阔,不能够硬灌输,就是鲜花、毒草,要让他自己在学习当中分辨,精华、糟粕,你要他通过实践来区分。千万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我们自己一方面是做好自己的研究,一方面也希望研究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一个环境。我觉得中国法学会的领导对这方面做得很好。去年7月份,中国法学会专门召开了一个研究会工作的座谈会,会领导要求加强法学研究的同时专门提到,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理性、包容的学术氛围,要坚持人人公平,也就是要允许有不同意见。再一个,我个人觉得法学研究,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宣传中央文件的精神,另外一方面还要有一些前瞻性的、开拓性的、创新性的研究,要为中央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不能领导说什么,光是学习、光是传达,还要深入研究,为领导建言献策,出谋划策,我觉得这是法学家的双重任务。

△主持人张洋:其实在研究方面,我还想追问一个问题,就是产学研要结合,也就是说高校理论教育和现实实践要结合,而律师这一块,它其实一方面很多律师队伍来自于高校,另外一方面律师工作中,比如他可能帮助企业打了一场官司,但是实际上教育的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这其实是工作和普法的结合。我想问一下律师队伍建设方面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嘉宾王俊峰:全国律师人数到今年已经接近27万,这个行业在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在法律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刚才您问到法治建设、体制建设的问题,冀平书记都作了非常全面的阐述。其中一点,在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律职业队伍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律师作为法律职业队伍当中,应该说是一个主要的群体,他们无论在普法,还是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中央的四中全会的决定,以及总书记讲到的新的16字,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领域,律师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要科学的立法,更重要的是要使法律得到实施,不仅让法律得到实施,而且要得到准确的实施。因为立法不是目的,立法的目的是法律要得到准确的实施。如何得到准确地实施,其实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律师,我们这几天大家看到网上谈论最多的是雾霾的事情,我个人认为,雾霾以及环保等等方面的问题,它的背后还是有一个不依法办事的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要严格地依法、依规地进行,才是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发展未来的一个根本保障。

所以,在这方面,其实律师不仅是直接参与法律实践,律师当中有很多也是学者、也是专家。去年,在冀平书记的倡议、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法学会成立了律师法学研究会,我本人也是这个研究会的会长。陈冀平书记在我们成立大会上讲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伟大的行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我们感觉到这话讲得非常非常有意义。因为伟大的行业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将必然根源于这些行业的伟大的实践。所以,我们整个行业应该是这两年非常兴奋,因为我们春天要来了,我们希望全面投入到国家依法治国的浪潮当中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能够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做实实在在的贡献。实际上所有的一些案件,大案小案的背后,律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主持人张洋:实际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能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话题还特别的多。比如今年两会上就有一个话题,现在已经炒得比较热了,就是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听取和审议。在节目最后,我想问一下三位嘉宾,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陈冀平:立法法制定已经有15年了,应该说这是一个基本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它规范了我们整个立法活动,也是我们其实的一个基本的依据。所以,这个法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我们法律制定的质量。所以,立法法的修订,我认为它最核心的要义还是要提高法律制定的质量,要完善它相关有关的制度。也就是说,我们要确保出台的每一项法律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都要具有中国的特色,都要适合我们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的要求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的一些规律,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立的法必须是良法,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所以我想法要立得住,要行得通,要真管用,你必须是一个良法。所以,我讲这次立法法的修订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要实现的话,一是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立法,每一部法律出来,实际上许多法律,和老百姓并不遥远,真正去立离老百姓觉得比较近的。刚才卞教授也谈到了,我认为法治,一个就是限制公权力,再一个是维护群众权益的问题。既然要维护群众权益,就要听听老百姓对这部法律有什么意见,就要听取我们法学的专家对这些法律有些什么意见。我们为此搭建了“立法专家咨询会”这样一个平台,今年1月份、2月份,这两个月已经搞了六期了,等于我们就六部法律组织专家学者,包括我们有关部门的一些专家来进行咨询,形成一个咨询报告,这个咨询报告有很多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另外,我们想还是要在老百姓最关注的一些重点领域立法,在重点领域的一些法律的立法要尽快地促成它,把它立起来,包括像网络管理的问题,像污染的问题,这些都有需要修订的。

再有一个,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立法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化下来,这样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国的时候,才能使得我们这些事业能够得到很好地发展。我个人的想法就是,我们要把这些事情把它做好。我们中国法学会有57个研究会,我们想要把57个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因为57个研究会都有相关领域的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制定、法律的研究这些任务都在他们身上。我们57个研究会,每一个研究会都把你相关的法律,到底在法律立法的问题上,在修订的问题上,在实施问题上,到底有些什么问题,把它梳理清楚了,然后提出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对推动立法的质量、修订的法律质量是大有好处的。

△主持人张洋:王会长,您也谈谈您的想法。

▲嘉宾王俊峰:刚才陈冀平书记讲得非常全面,因为立法法是一个带有基本性的一个法律,也可以说是我们法律体系建设当中的一个带有顶层设计意义的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目前全面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当中,经济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如何保证立法在程序上、在质量上都是达到优良的,意义非常重大。所以,立法法直接关系到科学立法的问题。立法本身还要有可行性,立法本身一定要法律切实可行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期待着有更加完善的立法法。

▲卞建林:立法法这一次修正案的审议是四中全会以后第一次比较大的活动,看看我们立法机构是怎样来贯彻四中全会的精神。意思就是说,因为大家都谈到良法之治,良法、善法是法治的一个前提。立法法实际上就是立法的一个程序法,司法要讲程序,立法要讲程序,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遵循怎样的一个程序,使得我们的法律真正能够体现人民的利益,达到良法、善法。我关注的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反映了刚才陈冀平会长讲的这个。我们现在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但是我们也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如何妥善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这是一个当务之急。一方面,我们要突破,我们要创新,另外一方面我们要遵守现行的法律,特别是要保障那些已经制定的、刚刚修订的法律要落到实处,要让人民群众从法律的实施当中体会到法治的尊严,树立法治的权威,而不能立法机构、执法机构、司法机构带头有法不依,尽管是善意违法、良性违法,但是后果也不太好。

△主持人张洋:听了三位的想法里面,可能更多地蹦出来词是法治、改革、百姓,在我理解当中不知道对不对,法治越成熟,百姓越信赖,改革越深入,反过来说,百姓越信赖,法治就越成熟。最终的目的是推动我们的改革越来越深入。今天的访谈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三位嘉宾深入浅出的回答,让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今天的访谈将刊发在《人民日报》,更多详细的内容请见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人民网强国论坛等。感谢三位嘉宾,再见。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