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之城!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发稿时间 2017-09-18 14:53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政策环境,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改革力度和创新政策环境均排全国前列,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取得新成效。在世界权威城市排名机构GaWc发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广州首次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大陆《机遇之城2017》,广州连续两年位居榜首;海归回国就业意向城市排名,广州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成效
(一)抓规划,优化全市创新发展布局。
定位上,在“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龙头、中国风投之都、国际交往中心” 等新目标,广州科技创新的定位和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内涵更加丰富。空间规划上,在“推动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九园’建设、打造‘北斗矩阵’式广州科技创新走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化区域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在重大产业布局上,进一步聚焦IAB、NEM产业。高科技含量的企业、项目加速集聚,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13个项目已完成投资152亿元;富士康10.5代显示器项目、思科智慧城、GE生物科技园相继落户。

(二)抓主体,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持续凸显。目前全市高企总量达4739家,其中2016年新增2820家,增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6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46.4%,同比增长11.6%;规上工业企业设立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20.9%,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设立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47.9%;实施技术改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384家,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企业数量11家。入库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958家。新增入库科技创新企业2.3万家,累计达15万家。入选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企业数连续三年在全国各大城市居前三。遴选创新标杆企业,拟于今年9月选出首批100家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重点跟踪服务。

(三)抓载体,打造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
孵化器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上半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累计215家,新增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累计 860万平方米;新增众创空间23家,累计138家。国家级孵化器获评优秀数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前三;达安创谷被纳入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孵企业数量280家,上半年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52亿元;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累计达140家。再生医学与健康、海洋(南海)领域的省实验室已基本确定落户我市,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筹建工作办公室已成立并入驻广州国际生物岛,南海研究院建设方案已报省科技厅。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选址南沙。广州超算中心 “天河二号”主机系统用户总数突破2000家,是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也是利用率最高的超级计算系统之一。

(四)抓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科技金融方面,构建包含科技投资引导、科技信贷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三大平台在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了首期4亿元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截止8月15日,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为760家企业出具贷款确认书,新增授信金额20多亿元,总规模突破70.5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73家,累计420家,进入创新层企业55家。在全国率先设立风投大厦,海珠区、天河区、广州开发区风投大厦先后揭牌。全国首个创新资本研究院、广州首个创投小镇落户洋湾2025创新岛,已吸引10余家风投机构、金融机构入驻,预计3-5年内管理资金规模达300-500亿左右,孵化创新型企业100-250家。海尔金控近期正式落户南沙。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创投周,为126家企业达成意向贷款10.3亿元,超过100家科技企业获得机构投资意向。人才引进方面,积极落实“1+4”人才政策,人才磁场效应显现,颁发人才绿卡2515个,持卡人中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的占31.81%,来自境外的占14.3%。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人,新增省创新创业团队2个。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千人计划”专家267人。高水平会议活动方面,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广州人工智能圆桌会议、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等高层次、高水平会议活动相继举办,从今年开始,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在广州和深圳轮流举办。《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中国创新大会、小蛮腰科技大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永久落户广州,2017《财富》全球论坛将于下半年在广州市举办,推动广州处于科技创新的“风口”。

(五)抓改革,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科技部门作为经济核心部门的地位已经确立,逐步由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从抓项目、抓微观向抓政策、抓战略转变。出台科技创新“1+9”政策和人才“1+4”政策,全方位覆盖企业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科技金融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众创空间发展等创新领域,政策含金量较高。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改变原来单一的计划式资金分配形态,实行前期资助和后补助相结合的引导式投入方式,主要体现为“2个80%”:后补助方式支持的经费约占80%,形成从重过程变为重结果、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提高了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和科技资源配置效果;用于支持企业或企业牵头承担项目的经费约占80%,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及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印发《广州市科技创新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方案》,预计将年度立项数目压减35%以上,155项申报信息压减至96项,减幅达38.1%,相关佐证材料压减幅度达66.6%。

▲下一步重点工作
继续坚持“七个结合”的工作思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造环境、建平台、育主体,增强科技创新显示度,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龙头,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开展创新政策“回头看”,延期、优化、完善“1+9”科技创新政策,打造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升级版”。狠抓各项既定政策、规划和任务的落地实施。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推动简政放权,促进科技计划体系更加简单、刚性、聚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落实集聚产业领军人才政策,用好“人才绿卡”,加快引进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积极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筹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举行不同层次、类别的创新创业活动,确保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影响,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二)搭建全链条的创新载体。
围绕IAB、NEM等主导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行业上下游、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推动创新平台融入“六个一”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即:创新平台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细分行业,在每一个细分行业,支持一家龙头企业,打造一个研发平台,设立一支创投基金,组建一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个特色园区,形成集众智、汇众力的全要素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四高联动”的价值创新园区(Value Park),打造科技园区“升级版”。加快推进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九园”建设,抓紧研究制定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建设人才特区,形成示范区的政策“洼地”。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 “双自联动”,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共享和贸易与金融开放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南海研究院抓紧成立筹建工作办公室,尽快遴选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高水平科研项目落地;会同市环保局继续加强与省科技厅、省环保厅、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沟通对接,积极配合做好环境研究院的选址等相关工作。

(三)做强做优做大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
围绕对企业全生命成长周期的政策扶持、平台支撑、金融支持、人才集聚“四条主线”,聚焦科技金融、IAB和NEM产业、开放式创新“三大领域”,做强做优做大我市科技创新企业。

一是围绕“四条主线”,开展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
1. 完善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等不同阶段的扶持政策体系。催生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双提升”,即推动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升级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分类遴选百家创新标杆企业,推动形成一批综合创新能力强、在国内或国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标杆企业;通过主业增长、并购重组、拉长产业链,打造若干千亿级的创新龙头企业。

2. 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平台支撑。推动企业在众创空间、孵化器的孵化,培育一批初创期科技企业;提升加速器、科技园区、价值园区的建设水平,促进成长期科技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整合各类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功能的园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扩张期科技企业壮大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开展企业研发机构“灭零行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实现从0到1;推动现有企业研发机构升级发展,实现从1到N。2017年实现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立比例提高至40%。

3. 推动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对初创期企业,开展科技立项贷、天使投资对接等金融服务;对成长期企业,开展科技周转贷、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对扩张期企业,开展科技并购贷、引导上市、产业基金、债券融资等金融服务。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初创期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成长期科技企业做强做大、扩张期科技企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4. 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人才集聚工程。不断加强产学研、创业园区、科技团队、孵化基地、信息交流等人才平台建设,对创客、大学生就业、人才创业予以支持。加大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落实杰出产业人才补贴、珠江科技新星、羊城工匠计划,以项目带动人才集聚。坚持“产才融合”,重点对接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创业领军团队和创新领军团队,集聚高精尖人才,实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

二是聚焦“三大领域”,把握创新发展先机。
1. 聚焦科技金融,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实施打造中国风险投资之都行动计划,加快设立财政投入50亿元的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建设海珠、天河、广州开发区风投大厦;出台全市层面的风投政策;积极引入大型金融机构。实施中小企业科技信贷行动计划,将现有4亿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增加至10亿元,争取2017年科技信贷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实施以新三板挂牌为抓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行动计划,争取实现 2017 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家、新增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1000家,到2020年,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000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超过4000家。

2. 聚焦IAB和NEM产业,实施科技支撑引领计划。制定《广州市推进IAB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按照一区十九园重点规划IAB、NEM领域的价值创新园区和科技小镇,在科技创新走廊中形成IAB黄金三角区域;加大IAB、NEM产业技术和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加强与科技部、省的沟通对接,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支持广州创新项目,主动参与“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部省联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抓紧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3. 聚焦开放式创新,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链接枢纽。围绕“IAB、NEM”等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领域,积极引资引智引才。推动设立跨境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引进海外创新项目。发挥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海外办事处作用,引导国(境)外创新项目落地广州。推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功能分工协同、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深化穗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共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和综合服务枢纽功能,支持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港澳技术成果产业化聚集区、高端产业对接核心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