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沈丁立:中国挑战的不仅是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

发稿时间 2019-10-30 17:55
成均中国研究所2019年度国际学术会议25日在首尔成均馆大学举办,汉阳大学国际大学院教授文兴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范士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沈丁立、韩国现代中国学会会长王允锺、首尔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全在晟等出席第一节研讨会议“动荡的国际秩序,中美关系与韩半岛”。

沈丁立在发言中表示,中美关系正处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最严峻阶段。从发展模式、全球定位、地区竞争等各方面,中美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消极博弈。看上去,中美两国已经失去能力,来实践“有一千个理由来搞好中美关系”。同时,太平洋也非足够大,“能够同时容纳中国和美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早已突破中国周边以及欧亚大陆走到世界各地,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已经改朝换代,升级到“印太战略”。从美国的战略看,由于中国的全球扩张以削弱美国的世界主导为代价,况且不守国际规则,那么美国也需要扩大区域防守,并以重塑世界规则为手段,扩大同盟合作体系,从而限制中国的“野蛮成长”。

沈丁立指出,中美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一条“斗争——合作——再斗争”的道路。美国对自身实力滞涨的忧虑,加上对中国实力快速增强的警戒,再加上其对中国实施“单边主义”的不满,引起最近两届总统都制定针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奥巴马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特朗普则推出“印太战略”,试图联合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三国,筑起意识形态和海洋通航的双重安全体系。当前,中美就意识形态、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展开全面竞争。美国两党以及朝野已经形成共识,不能让中国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其国家治理并且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尽管对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方式存在不满,但总体上是支持美国的中国政策的。

沈丁立认为,美国在寻求维护其国际地位时的目标与手段并不合拍,这给中国继续崛起为世界一流富强大国带来难得的机会。美国退出《跨大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伊核协定》,都给中国摆脱美国引领的多边主义束缚带来机会,并为中国替代美国引领创造条件。中美关于各自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竞争,已经蔓延到美国追究中国对国际法的遵守是否合规,并深入到检视中国国内的产业政策甚至政治制度是否符合美国认定的国际规范,这就是中美过去一年半内中美经贸战的发展。因此,中国挑战的不仅是二战结束以后的国际秩序,而且还在颠覆西方工业化两百多年来形成的海洋秩序,其意义深远,这一进程还可能延续到未来的10至20年。

沈丁立最后指出,中美关于世界主导权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推动意识形态和国际地位的进程中,而且反应在它们对广泛的地区问题认知里。中美的分歧也在逐步增加,尤其在东亚地区,中美两国在朝核问题、导弹防御、台湾问题、自由贸易等都存在矛盾点。

2019成均中国研究所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为“中美关系和东北亚秩序”,会议汇聚中韩两国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特别邀请在中国学界引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东北亚秩序等研究学者来韩与会,会议就在动荡世界秩序下的中美关系与半岛、韩美中日应对东北亚安全秩序变化的战略,中美关系持续与变化等议题开展了深度学术对话。
 

【摄影 记者 邵天翔】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