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理解人类和世界的通路”——专访仁川近代文学馆馆长李贤植

发稿时间 2019-11-07 16:14
5至7日间,中日韩三国青年作家会议在韩国仁川举行。本次的主办方之一——韩国近代文学馆一直以来积极开展活动,让更多读者了解文学,走进文学。此次活动期间,韩国近代文学馆馆长李贤植接受本报专访,围绕对文学与文学交流的看法进行介绍。

▲您认为此次中日韩三国青年作家的交流具有怎样的意义?

今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举办中日韩青年作家交流会是因为2019年仁川被指定为韩中日文化交流城市。2014年韩中日三国文化部长官为增进对三国文化的理解与交流,共同设立了此项合作项目。每年由三国各选定一个相近的本国城市,为“东亚文化城市”开展文化交流。今年韩国选择仁川、中国选择西安、日本选择东京丰岛区进行这一项目。仁川在众多文化项目中选择以文学为中心进行三国间的交流,通过文学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您认为韩中日近现代文学有哪些关联性和差异性?

因为韩中日地理位置相近,在文学上一直都会相互影响。特别是近代以后,韩国很多文人会选择去日本和中国留学。由于当时韩国处于殖民地时期,很多韩国青年还选择在中国进行独立运动。比如李陆史诗人,他一直以来积极参加抗日运动。三个国家不管是处于矛盾的状态还是和睦友好的状态,相互之间都会产生很多影响,因此在文学上会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在差异性方面,我认为三国的文学可能在民族情绪方面有不同的体现,这个涉及到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明。比如中国作品可能会更多的涉及大家族的主题,日本作家会喜欢写很多小的故事,韩国更像是处在他们之间。

▲您喜欢哪些中国作家或作品?

在我最近读到的作品中,比较喜欢的有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苏童的《米》、铁凝的《无雨之城》以及毕飞宇的《推拿》。我认为中国作家的作品往往比较有深度、作品中所体现的胸怀也更为宽广。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仁川:文学之于我”,请问您对文学有怎样的理解?

我认为文学是理解人类和世界的通路,我们通过文学去理解别人,通过文学看到人的多面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人恶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善的一面。文学使我们看到人各种各样的内在,再通过这些去进一步了解人类本身。

▲近代文学馆一直以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近代文学馆的目标非常明确,随着优兔、网络和视频等的快速发展,以往的文学阅读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导致大家对文学的了解越来越少。不仅在韩国,中国和日本也是处在一样的情况,大家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不看书的时代,如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文学的价值,让大家更容易去接近文学和书是我们文学馆一直以来感到的责任。我们现代文学馆为读者准备了多样的讲座、展示,并积极推进各类出版项目的进行。
 

韩国近代文学馆馆长李贤植 【摄影 记者 李佳星】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