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玉:从文明的转型展望未来韩中关系

发稿时间 2021-07-15 18:33
成均馆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围绕“文明的转型与未来韩中关系”发表主旨演讲。
 

【图片提供 亚洲日报】


李熙玉首先对文明的概念进行介绍,区分了文明型国家与文明国家的不同,强调了中国与美国在文明话语方面的冲突。

李熙玉表示,新的文明往往伴随着新的平台——18世纪以前平台是土地,工业革命时期平台是市场,此后单一国际市场成为新平台,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将数字方面转换。

在介绍有关文明的知识背景后,李熙玉指出了新文明与新韩中关系间的相互作用。他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疫情导致的生活方式变化,人类社会对替代性未来文明的需求超过了过去500年的近代文明。当今世界是超越国境和民族,人与财物实时流通的一个地球村。人类获得了便捷和物质繁荣,却难以建立普遍规范和机制,甚至出现了文明冲突和文明矛盾。亚洲的新时代将展现出多样文明共存于包容的姿态。其中韩国的经验在于同时实现民主化与工业化;而中国的经验在于经历革命、建国、改革开放、发展及“新时代”的中国成就。他认为,韩中两国通过反思现代性,有必要共同规划克服后现代问题的新未来和文明。

李熙玉还就世界秩序的转型与韩中关系的重建进行探讨。在基辛格秩序的瓦解和中美战略竞争下,中美关系将有三种可能性并存,包括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中,两国数字平台之间的竞争、单极体系的终结与(非冷战型)两级结构的形成、文明冲击及价值距离更加扩大。他还指出,旧金山体制和韩半岛停战体制将面临双重瓦解。

之后,李熙玉回顾了1992年韩中建交的意义。指出中韩两国在“睦邻友好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各个时期的各自逻辑,“韩美同盟”、“朝鲜问题”、“朝核问题”奉争论焦点外生变量。

最后,李熙玉以成均中国研究所于2020年进行的“韩中相互认知”调查数据为基础,展望未来韩中关系准则。

李熙玉以“竹子之所以长得高大,是因为每成长一段都会结竹节”作引,表示应以共进、智慧的态度,实现三方共赢,为地区和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由静态的稳定性发展为动态的稳定性。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