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三十年名人访谈⑨】未来30年韩中交流与"交叉交流"机制

发稿时间 2022-09-15 14:04

【编者按】

“三十而立”,自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后,已经携手走过三十个春秋。在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本报特别邀请韩国各界知名人士,撰文回顾韩中两国交流历史,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怀揣对彼此的期望和好奇,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交流之窗,我们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携手走过春夏秋冬,再次全新出发。

在韩国的北方外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两国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受访者们在撰文中以第一视角道出韩中建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回忆合作交流中的点点滴滴,并对下一个三十年寄予无限希冀。希望可以对读者更加客观、正确地理解韩中关系有所裨益。


今年正值韩中建交30周年,韩中关系虽偶有沉浮,但现在似乎经历最艰难的时期。从2016年开始,萨德部署问题浮出水面,两国关系迅速冷却。而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暴发导致两国交流渠道几乎中断,不仅政府间关系,两国国民的情绪也在极速恶化。

我曾于2010年至2013年担任韩国广播公司(KBS)驻北京特派记者,回国后也积极活跃在驻华特派记者所在的媒体社区。另外,我还经常与在驻韩的中国特派记者进行交流。以这样的经验为基础,我想对今后30年韩中关系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目前,韩国各家媒体向北京派遣了约40名记者,再加上上海或沈阳特派员,全体驻华特派员的规模将会更大。而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国三大媒体,以及中国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向韩国派遣了20多名记者。据推算,韩中建交后的30年间,韩国媒体派遣的驻华记者共计约300人。

在韩国,300名媒体人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因为他们可能会在韩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都产生不小的影响力。在担任驻华特派记者期间,我探访了中国的各个角落,采访了社会各界人士。这些以现场为基础的采访提升了我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也让我在很多地方上引起共鸣。这既不是对中国毫无根据的诋毁或否定,也不是无条件的赞扬和肯定。

中国驻韩特派记者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前,在韩国工作的众多特派记者不仅在媒体公司,而且在中国社会各地都凭借他们在韩国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成为所属机构和周围人士眼中的韩国专家。在确立立场或做出某种决定时,他们的语言和见解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认为,应该借韩中建交30周年之际,建立两国前任和现任特派记者的"交叉交流"机制。即,在韩国的前任驻华记者和现任驻韩中国记者之间建立定期、有组织的交流机制。而且在中国也以现任驻华韩国特派记者和前任驻韩中国记者为对象,建立相同的交流机制。通过交流,两国前任和现任特派记者可以就问题交换意见,同时就两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部分展开热烈的讨论。比起在相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反复坚持各自立场,不如见面后听取对方的想法并沟通,或许可以看到问题新的切入点。而且,在这一过程完成的媒体报道也会引起两国国民的共鸣,使韩中关系走向更具建设性和发展的阶段。因此,值此建交30周年之际,两国有必要通过系统化、定期的新交流机制,在未来30年建立更加稳定向上的韩中关系。

两国或许可以通过"交叉交流"机制共同发行著作。前任和现任韩国驻华特派记者在2019年秋天创刊的季刊《韩中杂志》目前已发行到第12号(2022年夏天),不仅是韩国特派员,前任和现任驻韩中国特派记者也作为执笔继续参与其中。由媒体人士主导参与,承认两国之间存在的立场差异,并在决定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展开激烈讨论,共同打造的《韩中杂志》或将成为建立“交叉交流”机制一个很好参考事例。对于韩中应该共同应对的全球问题,如果能共同集思广益、求同存异,两国关系才会进一步升级。

当然,两国媒体和相关人士因韩中体制差异而发挥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可能会让人怀疑“交叉交流”机制的效用。但考虑到媒体对韩中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至少特派记者这样拥有共同经验的团体之间的交流,有可能成为未来30年更加积极的韩中关系的起点。

而且,“交叉交流”机制不能只局限在特派记者身上。对于肩负未来韩中关系的青年们来说,也需要持续而充实的“交叉交流”。为此,曾经在两国约15万名的留学生就成为很好的基础来建立目前两国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机制。特派记者与留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或也将成为未来30年更加牢固、更加充实韩中关系的基础。(作者为前韩国广播公司(KBS)驻北京特派记者)

 

【图片来源 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