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渐浓,近日韩国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加大,当天江原道、庆尚道部分地区温差将达到15摄氏度。

【图片提供 韩联社】
【图片提供 韩联社】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受制造业与建筑业就业低迷及青年岗位不足影响,韩国上月整体就业增长势头出现放缓。尤其是20多岁“躺平”人口达到42.1万人,创下统计以来的7月历史新高。 韩国统计厅13日发布《7月就业动向》显示,上月就业人数共计2902.9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7.1万人,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10万余人的增长水平。 就业人数自3月增加19.3万人以来,4月(19.4万人)、5月(24.5万人)、6月(18.3万人)的增幅均徘徊在20万人左右。此次连续两个月出现缩减,为2月(13.6万人)以后的最低增幅。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7.8万人,已连续13个月下降;建筑业在行业低迷背景下减少9.2万人,已连续15个月下滑,但上述两个行业与前一个月相比降幅均有收窄。 反映内需的餐饮住宿业就业人数也减少7.1万人,连续3个月下降,降幅创下新冠疫情期间2021年11月(-8.6万人)以来的最大值。统计厅社会统计局长表示,“民生恢复消费券”在调查结束后发放,因此效果尚未反映在统计之中。 农林渔业就业人数减少12.7万人,除了受到农渔业人口减少影响之外,还受4月寒潮和霜冻、7月酷暑和暴雨等极端气候影响,目前已连续4个月出现10万余人的减幅。与此相关的农林渔业熟练工人也减少13万人。 此外,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26.3万人)、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9.1万人)等领域的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从年龄来看,60岁以上(+34.2万人)和30多岁(+9.3万人)就业人数增加,但20多岁减少13.5万人,青年(15至29岁)就业人数整体减少15.8万人。 从就业形式来看,正式工增加31.9万人,临时工增加1.6万人,但日用工减少4.8万人。个体商户和无偿帮工等非薪资就业人员减少11.6万人。 上月15岁以上人口就业率为63.4%,较去年同期上升0.1%,创下7月历史最高纪录。以经合组织(OECD)标准统计的15至64岁就业率为70.2%,同比上升0.4%。15至29岁青年就业率则下降0.7%至45.8%。上月失业人数为72.6万人,同比减少1.1万人,失业率为2.4%,为199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的7月最低水平。 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在内的经济活动人口共计2975.4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600.4万人,同比增加0.8万人,其中“躺平”人口增加6.9万人。尤其是20多岁“躺平”人口达到42.1万人,较去年增加5000人,为2003年开始统计以来的7月最高纪录。 上月16日,在庆北龟尾举行的“春夏秋冬就业一览”活动中,求职人员正在查看招聘信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8-13 11:19:43【图片来源 AI】 韩国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剧引发社会各界对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深切忧虑。一项调查显示,若在韩长期居留的海外高端人才规模增加100万人,预计将创造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6%的经济效益。 大韩商工会议所于13日发布《海外人才引进经济效应分析》报告显示,外籍人才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相应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DP)将实现约0.11%的增长。根据2023年全国经济数据模型测算,若外籍人才规模扩大100万人,全国GDP总量有望提升6%,经济效益约为145万亿韩元。该研究基于2012至2023年间全国17个市道外籍人才登记数据,系统分析了外籍人才流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经济规模的影响机制。报告还预测,当前在韩登记外籍人口为135万人,若该规模扩展至500万人,预计将产生累计36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7万亿元)的经济效益。 从宏观经济需求分析,该增长效应不仅源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更得益于具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与职业技能的海外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所带动的消费升级与产业增值。引进海外人才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强化产业竞争优势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溢出。 报告指出,海外人才引进战略将成为应对人工智能(AI)发展、出生率下降、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内需市场扩张等四大核心议题的关键突破口。在具体战略方面,报告提出了三大方向,包括规划建设面向外国人的宜居型特色城市;重点引进全球半导体制造产业(Fab);实施海外定制化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 宜居型特色城市建设方案主张,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引入跨国企业,并配套实施签证便利化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全球半导体制造产业引进计划不仅能为企业建立稳定的人才供给渠道,更有助于将地方打造成为具有先进产业基础的区域。而“先培养、后引进”的创新模式则着眼于在海外开展与韩国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教育培训,重点针对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顶尖高校在校生,实施涵盖“人才培养、就业对接、长期居留”一站式项目。 大韩商工会议所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构建海外人才快速落地机制,并配套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以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13 10:52:09韩国金融委员会近日宣布,将为因新冠疫情和高利率导致经济困难的逾期债务人提供信用修复支持。根据此次政策,2020年1月至今年8月期间发生逾期、逾期金额在5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5.8万元)以下的个人及个体工商户,若在今年年底前全额偿还债务,其逾期记录将被删除。 此举旨在帮助那些因不可抗力因素而发生逾期的债务人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生活。金融委员会数据显示,在约324万名小额逾期债务人中,已有约272万人完成全额偿还,符合信用修复支持的条件。随着7至8月符合条件的还款人数持续增加,最终支援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扩大。 韩国政府在2021年和去年也曾实施过信用修复支持政策,但当时的支持对象仅限于逾期金额2000万韩元以下的债务人。此次政策将逾期金额上限大幅提高至5000万韩元,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金融委员会对此解释称:“受新冠疫情冲击及高利率环境影响,经济持续低迷,目前正处于非常时期,因此将豁免额度上调至5000万韩元。” 同时,此次豁免的适用期限也延长至6年,远高于去年的2年水平。此前的信用豁免政策主要针对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发生的逾期债务人,而此次政策则覆盖了从2020年1月至今年8月长达6年的时间跨度。金融委员会表示:“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持续多年,将起算时间设定为从2020年1月至今年8月。” 然而,市场对政府实施大规模信用信息豁免政策表示担忧。业内人士认为,信用社会的基本原则就是按时还款,如果每届政府都推出大规模信用豁免政策并提供追加贷款支持,可能会削弱人们按时偿还贷款的积极性,对整个信用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主要商业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8-12 09:08:075日,首尔某大型超市内,消费者在选购蔬菜。【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国统计厅国家统计门户(KOSIS)于11日发布的7月物价数据显示,尽管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涨幅维持在2.1%的温和水平,但食品及非酒精饮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达125.75(2020年=100),创去年7月以来的最高涨幅,当前韩国消费者面临的体感物价压力明显增加。 具体来看,食品及非酒精饮料价格涨幅自去年底以来呈持续攀升态势。该指标在今年前五个月维持在2%至3%区间,近两个月连续突破3%的中段水平。分析指出,这是受去年频发的异常气候条件对农产品生产造成持续冲击及加工食品行业普遍实施的出厂价格调整措施影响导致。 在细分品类中,鱼类及水产品价格以7.2%的同比涨幅领涨,创近12个月来的新高。其中,鱿鱼丝价格飙升42.9%,黄花鱼和青花鱼价格分别上涨13.4%和12.6%。主食类商品价格同样涨势明显,面包及谷物类价格上涨6.6%,大米价格重返7.6%的高位区间,方便面价格已连续三个月维持在6%以上的涨幅水平。此外,饼干及糖类制品(5%)、其他食品(4.7%)、乳制品及蛋类(3.6%)等日常食品价格均呈普遍上涨态势。 非酒精饮料领域的价格上涨同样不容忽视。咖啡、茶及可可类饮品价格同比上涨13.5%,矿泉水、碳酸饮料及果汁类产品价格上涨3.4%。同时,包含公共交通费用在内的公共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4%,其中首都圈地铁基础票价上调150韩元(约合人民币0.8元),导致城市轨道交通价格指数上涨7%,上班族日均往返交通支出突破3000韩元门槛,固定生活支出显著增加。若韩国政府在下半年调整电费、燃气费及铁路票价等公共事业收费标准,家庭经济负担可能进一步加重。此前,韩国政府部门曾承诺上半年将冻结由中央部门管理的公共事业收费。 韩国汉城大学经济学教授金相奉(音)指出,在经历新冠疫情等重大冲击后,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食品和交通等领域价格持续上涨,对消费者生活造成实质性压力。当前亟需从流通体系改革和全球供应链优化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地应对物价上涨问题。
2025-08-11 13: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