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政策显示中国粮价走势

发稿时间 2008-01-08 17:54
中国CPI上涨幅度达到6.9%
  今年初,稳定国内粮价、抑制粮食出口成为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又一着眼点。在短短两周时间内,三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
  中国政府宣布,从1日起,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开始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涉及11个8位税则号的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这是继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后,中国政府再次通过税收杠杆抑制近期增长过快的粮食出口,引导粮食向国内供给,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表示,三项针对抑制粮食出口的调控政策接连出台,凸显政府利用税收等手段稳定国内粮食供应,从而缓解CPI增长过快的意图。
  他认为,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高出国内市场价格,是刺激国内粮食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征收出口关税,可以增加粮食出口成本,从而抑制粮食过快出口势头。
  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部分粮食商品出口增长迅猛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前11个月,中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出口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6.51%、85.3%和24%。
  粮食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粮价持续上涨,使之成为推高CPI指数不断走高的重要因素。2007年11月,中国CPI上涨幅度达到6.9%的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CPI涨幅创新高的因素。统计显示,11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
  财政部财科所白景明认为,这些政策,将促使粮食销售回流。记者 郑有景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