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深入多少新嫁娘的梦境

发稿时间 2013-01-11 14:59
在太庙,最常遇见的场景,就是新郎新娘在大队人马的簇拥下拍婚纱照。女主角个个笑脸如花,男主角则大多一副任人摆布的配合表情。逛过太庙的人都会同意,这里的殿堂、台基与树木,实在是太有特色了,非常适合当背景。放眼望出去,太庙以大面积林木包围着主建筑群,并在较短距离内安排有多重门、殿、河、桥,增加了整体的深度感,从而造成一种肃穆、深邃的气氛。朱墙,黄瓦,白栏,红婚纱,太庙曾深入过多少新嫁娘的绮丽梦境。


太庙适合拍婚纱照,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游人不多,好取景。别看太庙紧靠着天安门和故宫,可真正进去浏览观光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外地游客,探头看一眼门口“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牌子,会误以为这里像各地的工人文化宫一样,是个跳交谊舞的地方呢。

什么人能进太庙配享

中国人祭祀祖先的历史极为悠久,古代社会,正常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以祭祀先祖。皇帝家也一样,要有祖庙,供奉先帝的灵牌。这种皇家祖庙,夏朝时称“世室”,殷商时称“重屋”,周朝称“明堂”,从秦朝起,就叫太庙了。

中国人的这种祖先崇拜,一般而言,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也许,可能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极端可怕,而永生有没有,中国人并不关心,但是,只要想到自己死后,可以享受到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崇拜祭祀,死就被克服了,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同时,也可能正因为这种祭祖的制度安排过于规范完整,中国在后世才没能发展出发达的鬼神文化。太庙是死亡纪念碑,有它在,人们对于死后的世界也就懒得去东猜西想了。

北京太庙有三大殿,前殿,是主殿,年终岁首,皇帝亲临祭祀时,就在这里行礼。因此,这座殿的房梁,一色用的是金丝楠木,相当贵重。而且,据听说,这里的地砖原本都是金砖。第二殿为中殿,是存放先皇帝神牌的所在,里边还有床有桌,可以让先帝先后们的魂灵继续如常起居。而到祭祀时,要有专人把神牌从中殿移到前殿。第三殿后殿,又称“祧庙”,基本上算是个大仓库,主要用于存放祭品祭器,之外,还供奉有立国前远祖的灵牌。


前殿东西两侧,各有十五间配殿。东配殿供奉的是皇族有功者,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有代善、多尔兖、僧格林沁等。西配殿供奉的则是有功的大臣,鄂尔泰、傅恒、阿桂、福康安、张廷玉有幸位列其中。有清一代,得享配殿立牌荣耀的汉人,仅只张廷玉一位。

另外,慧哲郡王额尔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功,可也配享太庙,那是因为他死后无子绝嗣,顺治皇帝于心不忍,就把他收入了太庙,以免孤魂野鬼在外飘荡有失皇家体面。

太庙祭祀花样很多,日常祭叫“时享”,就是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相关官员代皇帝来献祭。年终岁首,皇帝亲自来祭祀,这个最隆重,叫“袷祭”。之外,皇帝结婚,太后去世,新帝登极,少帝亲政,册立皇后,以及发动战争,这都是要到太庙来告知一声的,叫“告祭”,也有求祖保佑的意思。


太庙祭祀,用什么样的祭品呢?想一想,皇帝给祖先上供,应该全是好东西吧。其实也不尽然,比如说一年四季头一个月的时享,就不过是供些新鲜肉菜和水果,有桃子李子,牛肉小虾,以及韭菜萝卜等,与小门小户人家没什么两样。也就是说,理论上,皇帝先祖的在天之灵也不是天天享用燕窝鱼翅的。

道光帝不想进太庙

太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从侄子手里抢得皇位的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然后大兴土木修造宫殿。在建太庙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件麻烦事,就是不管什么能工巧匠来栽树,总也栽不活,为此,已经有若干花木匠人被罚被杀了。大臣们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请朱棣亲自出马,去太庙栽树。大臣们给出的理由是:皇帝是真龙天子,只有您能镇住太庙里的邪气。但内里隐含的意思可能是:如果皇上您也栽不活,总不会自杀吧?

结果,朱棣一上手,树还真就活了,随后,成百上千棵柏树陆续成活。满朝文武,一片颂扬之声。至今,成祖朱棣手植柏树还活在太庙的院落里。实际上,这里也没什么神秘,太庙所处地点,原为古河道,薄薄的土层下,满是沙子和鹅卵石,什么树都难以成活。等到朱棣来栽树时,监工者已经安排人把大量的沙石运走,重新填入了好土。而放置那些沙石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北京沙滩。要不然,城里头怎么会有“沙滩”这样的地名。


关于太庙,还有两件大事值得一记。第一件,就是著名的“大议礼”事件,明朝嘉靖皇帝从远支入继大统,非要把老爹的灵位供奉于太庙不可。可他老爹从没当过皇帝,这大大地与礼不合。于是众大臣拼死反对,惹得嘉靖大为不爽,不惜以大刑伺候。这嘉靖,是相当的执着,不懈努力了十七年,终于给原为“兴献王”的老爹追封了一个漂亮的庙号“睿宗”,然后得以进入太庙。

有想进的,还有不想进的,清朝道光皇帝临死前就留下了遗嘱,不进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一个皇帝,死后不想进太庙,他这是闹哪样呢?原来,道光帝生性节俭,不想让后人为他浪费钱财。可这样一来,就难坏了后继的咸丰皇帝:遵父嘱,有违祖制,与朝廷法度礼仪不合;不遵父嘱,则又不符人子之道。怎么办?最后,道光的灵位还是被放入了太庙,只不过仪式从简,悄悄地进行,也算满足了老皇帝节俭的本意。

太庙建于明代,明朝覆亡时,曾被焚毁,是谁干的?据说,是李自成。李自成率农民军逃离北京时,放火烧了故宫,烧了内城九门,其用意是:我得不到的,你们也别想得到!说起来,完全是流寇本性大发作。


紧接着,满洲人进驻北京后,迅速修复了太庙,把明朝朱家列位皇帝的神牌恭恭敬敬地移往历代帝王庙,然后把自己的先祖供了进去。此举与李自成的残暴无良形成了鲜明对比,其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不是野蛮人,不是想来抢掠一番就走的。他们尊重前朝皇室,也就代表了要接续正统,从而在文化上,是一种彻底认同的姿态。

要知道,当时,北京城内,多少深宅大院里一双双眼睛正盯着呢,满人处理太庙问题举动得体,读书人就对新政权有了初步的好感和认同感。后世有人评论称,满人之所以这么尊重太庙的规制,是因为背后有高级智囊在给出主意。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太庙婚纱相映成趣
002:太庙前殿皇帝在此行大礼
003:前殿内景
004:玉栏石阶锁清寂
005:玉带河上单孔桥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