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交流的现况与未来课题

发稿时间 2022-03-29 09:26
编者按:2022年韩中建交迎来第30个年头,虽说“三十而立”,但近年来受国际局势变化和新冠疫情等影响,韩中两国关系仍经历一番波折,两国民间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之间出现对立情绪,引发人们对两国关系未来的担忧与思考。对此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金铉哲两国交流现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努力方向作解读。
 


▲“人文精神”与“沟通”

韩国与中国共享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期以来以相同的人文精神共存。在两国交流的岁月长河中,相比于历史观点和政策判断,共同的思想纽带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往短了说有30年、长了说则有5000年以上。

新冠疫情暴发后的“非接触”、“视频会晤”时代之下,两国有必要以好奇之心重新审视双边关系。韩中在文化和经济产业领域是有共同需求的合作伙伴,两国应当重新考虑交流现况,思考反映两国今后变化动向的真诚的合作方向。

换言之,韩中关系应当超越现在的各项交流,坦率面对交流的现况和问题点,同时思考这些问题对韩国和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广阔、更开放的思路去解决两国关系困难,才能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隔阂,建立共同呼吸、形成感情共鸣。

韩中两国近期经历一系列事件后,能够消除感情对立和价值观分歧的方法就是沟通,促进交流最重要有效的媒介也是交流。

▲“同化”与“共享”

人们常说“对话”与“协商”,进行这些交流的同时相互理解也很重要。在语言和文化以及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各领域,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看到各种专业的、综合的知识。在过去五千年里,这些知识融入了半岛居民的生活。

韩中两国一衣带水、地理相近,是与韩半岛相连的近邻和最大贸易伙伴,同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即使不去重新追溯韩中交流的历史,两国在人员和物资交流方面,以及情感和技术层面都展开广泛合作。今年是韩中建交30周年,为发展今后30年面向未来的两国关系,如何让两国关系更加成熟和坚实,成为双方应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理解”与“沟通”

发展韩中关系的重要课题之一是青少年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作为书写未来历史的主要力量,青年之间坚实可靠的友好感情很有必要。韩中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通过汉字在儒教文化、农业社会建立起来的共同点和相似点,两国合作很有必要。2020年武汉和大邱新冠疫情暴发时,两国民众展现的友情和信赖令人印象深刻,体现出两国共享价值观、跨越双边合作,成为地区事件和全球治理方面合作真正伙伴。

“政府=国民”的错误认识很大程度催生和加重了反韩、反华情绪,将56个民族和14亿人口的中国笼统归为同一个形态,是脱离现实、将问题过于简单化的不负责态度。同理,将韩国看做是东边的一个小国,也有违相互平等互惠原则。打破这类“误会”与“分歧”,有必要构建“交流平台”和“会面之所”,这种尝试的主体应该是年轻一代。

▲“消除界线”与“交汇”

按照一定的基准对事物作区分时会产生界线——我们要知道韩国与中国为何存在分歧,要认清和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哪些基准和要素。

另一个要注意的概念是“交汇”,即相互交错和融合。中国人和韩国人经会因为一些不同而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是要去一味迎合对方,而是要放下警戒,通过交流寻找共同点,这也是未来课题之一。

文化归属于特定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生活在全人类共享文化的“无界限”时代。不论是“韩流”还是“汉风”,都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特点,并与世界文化融合交汇成人类文明。

▲“未知”与“不知”

两国还应当以文化上的亲近感为基础,维持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发展面向未来的关系,需要我们一个个清除两之间的阻碍。这也将对构建交流平台、扩大共识、拓宽交流之路有所帮助。

相比于因不知而犯错,今后如何相互了解、交朋友,这是我们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遏制“反韩”、“反中”情绪,促进沟通。相比于分裂,我们有必要求同存异,认真了解两地的历史。

相互了解历史和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接触和理解过程,但在敌对状态下,要冷静坐下来讨论文化和历史问题很困难。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提供交流的平台、甚至都不想做做样子。思考固然重要,真正转换为实践的对策和方案更为重要。

国际化时代下国际化的概念在于广泛传播各国的语言和文化。我们要从“泾渭分明的立场”转换为“不分你我的本质”,只有这样界线才会消失,只有这样韩国和中国、中国和韩国才能实现各自的宏伟蓝图。
 

韩国延世大学
中国研究院院长金铉哲
【图片=延世大学官网】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