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自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后,已经携手走过三十个春秋。在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本报特别邀请韩国各界知名人士,撰文回顾韩中两国交流历史,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怀揣对彼此的期望和好奇,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交流之窗,我们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携手走过春夏秋冬,再次全新出发。
在韩国的北方外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两国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受访者们在撰文中以第一视角道出韩中建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回忆合作交流中的点点滴滴,并对下一个三十年寄予无限希冀。希望可以对读者更加客观、正确地理解韩中关系有所裨益。
开韩国大学先河、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学院是韩中建交给我带来的最大礼物。
1992年韩中建交时,我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法学院留学。那个年代韩国人对中国关注不多,加上没有建交,在第三国与中国人见面交友并不容易。我就读的法学院也有不少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但韩国留学生大多不与他们来往。
新学期开学,一个脸生的亚洲面孔坐在我旁边。我带着好奇心问他来自哪里,他自我介绍说是中国来的吴汉东。吴汉东通过中国财政部的支援项目来美留学,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中国人交谈,新鲜的同时略有几分尴尬。那之后我们便成了学伴,常在课后一同去图书馆学习、去学校附近的中餐厅吃炸酱面。对于遥远陌生的异乡和并不容易的美国法律,我俩有些“同病相怜”。1993年5月我先毕业后,便与他断了联系。
2003年,我结束了在美日等地的旅居生活回国,其间中国经济增长天翻地覆,韩国对中国的关注也升至顶峰,包括中文系在内的中国相关学科在韩国高考生中的人气飙升。随着越来越多韩企进军中国,学生们对中国相关科目的学习热情高涨,甚至有高校在校生休学前往中国体验学习。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的关注也在提升,希望前往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几何式增加。
作为一名高校校长,我看到了两国学生的需求。有一天,相识的中国驻韩大使馆教育参赞打来电话,邀我前往首尔“中国大学博览会”观摩。经介绍,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展台认识了毕业于该校的副校长,之后共同推动了两校签订姊妹学校协议。一个月后,我飞往学校所在的中国武汉,在整洁美丽的校园里兜过一圈,我们在接待室等待校长。校长进门后,盯着我看了一会儿便问道,“你是不是在美国法学院留学过”,仔细一看,我才反应过来他是15年前的同窗吴汉东。我们拥抱在一起分享重逢的喜悦,没想到失联15年后,我们居然能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重逢。后来我将我们的缘分称为“13亿分之1的奇迹”。我俩意气相投,也就顺理成章的决定在校内建立韩中合办的教育项目。
此后我们向中国教育部申请设立合办教育项目,2011年获批消息下来当天,我们还互通电话祝贺对方。吴汉东性格沉稳,他开怀大笑的模样我至今仍印象深刻。我们学校特设电影学、视觉传达两个学科,招生名额各限定在150人,共300人,学生入学需要通过中国全国同意考试(高考)。3+1学制,学生前两年在中国学校就读,第三年来釜山东西大学,最后一年再回国完成课程后,可领取韩中两校的学位。由此,东西大学成为首个在中国与当地高校联合设立本科教育合作项目(韩中新媒体学院)的韩国大学。“韩国大学首个”的标签意义重大,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和老朋友友谊的结晶,而这段友情在继任,也就是现任中南财政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身上也得以延续。
韩中友谊的果实如今代代开花,也希望这样的缘分能延续至下一代。人们相遇才能建立友情和信赖,时值韩中建交三十周年,希望两国年轻人能拥有更多交流机会。我也提议通过构建韩中版伊拉斯谟计划、成立韩中大学生国际技术志愿团等,在制度上完善青年交流体系。希望建交30周年,成为让韩中大学生友谊之花绚烂绽放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