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三十年名人访谈系列⑰】以青年为中心 "朋友"的韩中关系

发稿时间 2022-10-06 11:29
【编者按】

“三十而立”,自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后,已经携手走过三十个春秋。在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本报特别邀请韩国各界知名人士,撰文回顾韩中两国交流历史,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怀揣对彼此的期望和好奇,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交流之窗,我们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携手走过春夏秋冬,再次全新出发。

在韩国的北方外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两国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受访者们在撰文中以第一视角道出韩中建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回忆合作交流中的点点滴滴,并对下一个三十年寄予无限希冀。希望可以对读者更加客观、正确地理解韩中关系有所裨益。


2005年,在首尔某所中学毕业的我向陌生的中国迈出了第一步。我作为唯一的外国人进入了一所约有2000名师生的北京当地高中。开学第一天,班主任看了我的名字问我,“你是韩国人吗?”我回答:“是!”一瞬间,班里的学生都转过头来看我。当时韩流正走向世界,我作为唯一的韩国人好像立刻成为大家的焦点。此后,我的每一个行动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所到之处都吸引了很多人,我好像逐渐成为了“明星”一般。

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看似永远的人气在短短半个月后像海市蜃楼一样消失了。事实上,我成为"明星"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我是韩国人。刚开始我作为外国人,语言生疏、沟通困难反而让人觉得新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别人会不会感到郁闷呢? 不知不觉,"明星韩国人"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异乡人”。

此后,在经历了心理煎熬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我不是要做依靠一时神秘感的“明星”,而是努力学习语言,成为沟通心灵的“朋友”。过了一年左右,汉语表达能力逐渐提高,我的周围开始出现了能够进行心灵沟通的朋友。有一天,我向朋友讲述了我的艰难时期,他这样回答:“我们是朋友啊。”虽然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但是我们是能够做相互理解的“朋友”,在这一瞬间我们跨越了国境。这就是我被“朋友”的力量打动的第一个瞬间。

韩中关系也需要“朋友”这一要素。“朋友”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个人。有人说,国际舞台是国家为最大限度地扩大本国利益而展开的角逐战,但如果以耐心、长远的眼光为韩中关系做准备,肯定会发挥“朋友”的力量。

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已经过去了30年。建交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在所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韩中关系已经到了不能用个人感情来定义了。但遗憾的是,在建交之前只把中国视为“中共军”的一代(当今的领导人)来领导的韩中关系中,除国家利益外,很难找到可以消除彼此心中国境的“朋友”的共识。

但是青年一代不同,他们从小开始知道如何运用网络来沟通,跨越国境互相传播和享受文化,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和产生共鸣。虽然根据时期的不同,感情上的温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朋友”的意思是无法与过去相比的。

今后,我们需要韩中之间的“朋友”关系,要以年轻人为中心,因为他们拥有比过去任何一代人都更广泛的共识。如果韩中两国青年能够用心沟通,为成为朋友而努力,未来10到20年领导我们社会的下一代青年领袖将拥有强大的外交润滑剂,迄今为止尚未在韩中关系中出现的“朋友”或将出现。


 

世界银行集团科长,前社团法人韩中青年领导协会理事朴训煕 【图片提供 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