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观象台,关于空间与时间的追问

发稿时间 2013-05-26 01:34


第一次来北京,过朝阳门,就注意到了一座高台,上边摆有类似浑天仪一类的物件。不用东打听西打听,心下就明白了,这个,肯定是古观象台。

说起来很有意思,不论东方西方,从很早开始,人类就对空间概念有依赖,而且总是根据天空中的星体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同时,人类也需要在日升月落的时间刻度中,把握自己的生命节奏。因此,观星或观象,几乎是与人类文明史同龄的古老职业。

说地是球,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当年的欧洲人接受这些观念,是流过真实鲜血的。而中国人对此,却没有过太多的争议。这大概就是“后发国家优势”之一。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人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天动地动,无以颠覆人心,所以,到底是太阳中心还是地球中心,也就懒得追问和捍卫了。

中西交流的历史见证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台体高约14米,在古时候,这已经算是高楼大厦。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均为真品。此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同时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但是,对于“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类说法,我们还是保持慎重为好,因为台上的8架天文仪器,都是出自西方人之手。说“古观象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这才是比较准确的。

从明末到清康熙年间,西学已经开始东渐,尤其是西洋历法,引起了改革和守旧两派空前激烈的争锋。1668年,年仅13岁的康熙特意举行了一场公开竞赛,让西方传教士与大清天文官员面对面比试,结果比利时人南怀仁精确测定正午日影位置,从而获得认可。于是康熙下旨,“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

在康熙支持下,南怀仁参考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经过4年多的努力,于1673年铸成6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即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和天体仪。今天你去古观象台,仰望那些绿迹斑斑的仪器,心下要知道,上头凝结有比利时人的汗水。

一般评价为,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主要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综合来看,这6架仪器的规模之巨大、做工之精细、制造用时之短是前所未有的,在刻度的划分、读数的精确上都较中国传统仪器有很大的改进。

由于测天体的地平坐标,需要分别使用地平经仪、地平纬仪,很不方便,于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德国传教士纪里安又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值得一提的是,其加工方式采用了零部件组装的方法,而不是整体浇铸,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玑衡抚辰仪”则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据史载,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1744)亲临观象台,他遍观了天文仪器后称,“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划制度宜从今”。于是,当时钦天监人员“用今之数目,合古之模型”,耗时整整10年,造出新仪。


这架体积最大的仪器完全采用了法国路易时代的装饰风格,是唯一使用阿拉伯数字做刻度的古观象台仪器,这也引起了“仪器制造之争”。有美国学者曾认为这件仪器是法王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一度找不到反驳证据,有一次人们偶然在部分零件隐秘处发现了中文数码符号,以及《易经》中“元、亨、利、贞”的字样,这至少证明仪器的部分零部件是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中国人不重视知识

在古代中国,观星是大事,涉及皇位走势,属于国家一等秘密。历朝历代都任命有掌管观测“天象”的官员,这些人就像了不起的先知,身系王朝的兴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的代表就是“天帝”,它是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古人认为,天帝无时不在俯察着人间,并经常干预人间的事,而且上天在行动前总是先给人间点预兆和警告——这就是星象上的变化。反过来,人间有些事做得不合天意,也会引起星体的变动,也算是老天给人间的警告。


观象台在古代有诸多“任务”,如观测突发或特殊天象(星体的会合、彗星、新星、流星、极光、日月食等),进行占卜,预测军国大事,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占卜参考意见”;负责观测日、月、行星的位置以制定、修正出精确的历法;还负责包括择地、择日,以及参与皇家的重大行动的决策。

据《清实录》载,嘉庆十五年(1810年)七月十三,大臣上奏说,乾隆皇帝的陵寝配殿基座下的阴井因为暴雨和洪水,地基下沉,请命择地另建。嘉庆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先帝的陵寝重地,风水攸关,不可随便行事,命钦天监委派勘察风水人员前往现场,按照天时、地利的原则,择吉修建。

也就是说,同样是观察天象,欧洲人偏重了解知识,中国人则倾向于实用。当时的西方,望远镜已成为重要的天文观测仪器,而在北京古观象台,你根本看不到它。要知道,西方传教士们给中国带来过大批望远镜,不过,它们都进入皇宫,成为了皇帝的私人玩物。

德法曾经抢走仪器

1900年,史上著名的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观象台所在的内城东南属于德国占领区。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参观古观象台后决定,将台上天文仪器作为战利品运回德国。此举引起法军不满。法军统帅优依隆提出,观象台中有的仪器是在法国制造的,因此法国应该获得一部分。经过争执,两国占领军决定平分古观象台仪器,德国有优先挑选权。

最后,明代浑仪、清代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归德国;明代简仪、清代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和象限仪归法国。

1900年12月,德法军队将仪器拆卸,运往两国使馆。此后清廷紧急制作了小型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以供使用。法国获得的5具仪器一直存放于使馆中,后迫于公众舆论,在1902年归还中国。德国获得的5具仪器于1901年8月运回德国,按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命令,于1902年4月安置在波茨坦皇家花园的桔园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凡尔赛条约》第131条的规定,这些天文仪器也于1920年6月归还中国,1921年4月运抵北京。


细究起来,德法抢仪器,未必是因为这些仪器有多么先进,而是把它们当成了中国古董。古观象台上现存的8件青铜仪器,雕刻精美,造型各异,有趣的是,几乎每件仪器上都有几只铜狮子。尤其是康熙制7件仪器,有的狮子瞠颜怒目,有的狮子鬃毛满面,更有的狮子时龇牙怒吼,或傲然奋战姿,十成十就是优秀的工艺品。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
002:玑衡抚辰仪做工精美
003:古观象台远眺
004:地平经纬仪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