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韩流忽略本土化 韩国时尚企业中国陷鏖战

发稿时间 2016-02-18 13:07
"한국 옷이면 잘 팔리겠지"…한류 후광에 편승, 현지화 소홀

百家好是在中国本土化较为成功的韩国时尚品牌。图为百家好专柜。[网络图片]


中国游客在韩国大手笔购买服装等时尚产品的消息屡见报端,然而进驻中国本土市场的韩国时装企业却并未能享受到韩流盛行带来的成果。

据韩国时尚协会的数据,进入中国的韩国本土品牌从2003年的52个上升至去年的200余个。然而能够真正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中国市场销售额超过韩国的企业却只有衣恋、百家好等极少数品牌。

专家分析指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韩国企业过度依赖韩流的效应,忽视时尚业的感性因素,只把中国当做消除库存的市场,未能通过对市场的细致调查做到真正的本土化。

▲忽略中国本土需求 只求减库存
 

韩国时尚企业看准韩流效应,纷纷启用韩流明星代言,图为秀智为BEANPOLE代言 [图片=BEANPOLE官网]

 

朴海镇为BEANPOLE代言 [图片=BEANPOLE官网]

 

三星旗下男装品牌MVIO启用李钟硕代言 [图片=MVIO官网]


三星物产、LF(LG时尚)和KOLON是韩国时尚业的三大巨头,但是这三家企业在中国也陷入了苦苦鏖战之中。

三星物产旗下品牌RAPIDO、BEANPOLE、MVIO等从1997年起先后进入中国市场,然而销售成绩却十分不理想,目前在华年营业额停留在1000亿韩元(约折合人民币5.7亿元)。

LFhe KOLON也从2000年起开始在中国铺展户外品牌Lafuma、KOLON运动等品牌的业务,但是至今营业额占总体比重仅为1-4%。此外,中型企业SEJUNG集团、HYUNGJI集团的旗下品牌曾在2006年进入中国,但终因业绩惨淡而撤离。

对此,专家们分析认为,大型时尚企业作为“企业”的意识较强,提高营业额、减库存成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要目标,而忽略了“设计”这一决定一家时尚企业成败的因素。

“一直到2005年,有很多韩国企业认为中国在时尚领域落后于韩国,因此将中国当做了‘减轻库存的市场’,想借韩流效应打开销路”,韩国时尚协会组长申熙珍(音)指出。

这种认识直接反映到了大企业在对中国分公司的人事安排上。业界知情人士表示,很多分公司的社长都是首次接触时尚领域,他们完全忽视时尚业的“设计”本质,而以制造业的思考方式来进行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业绩不佳甚至运营困难。

“其实韩流效应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并不能左右消费者的最终决定”,申熙珍表示。

幼儿服装企业B公司的案例折射出了上面所分析的韩国时尚企业在华发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看好中国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将原本只有200余个的专柜扩张至400多个,同时引入了更多的韩国库存,并制定了高于韩国本土价格2倍的售价。该公司初期打出的“韩国设计”营销策略确实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然而消费者很快发现产品的性价比并不高,销售额逐渐下滑,但同时企业不得不向中国百货支付最低手续费,营业陷入恶循环。

▲韩流为中国本土时尚企业增色

实际上,对于来自非时尚宗主国的企业来说,中国都是一个要求精确细分化的高难度市场。

韩国时尚咨询公司MPI相关人士指出,“中国消费者所偏好的颜色和款式与韩国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产品颜色的饱和度、长度和款式稍有差异,消费者的选择就会完全不同”。

对于企业来说,更难的是“30多个省每个省的口味都不同”,这名相关人士表示。

韩国某女装企业在中国北方城市推出了西装品牌,但是产品都根据韩国女性的体型设计,忽略了该城市女性的需求,结果不到2年便撤出了市场。

这一点上,中国企业显然做得更好,在此基础上对韩流效应的运用更使企业如虎添翼。

最佳的例子便是韩都衣舍,这家从淘宝开始的企业一开始便打出了“韩流”的旗号,在经过了从东大门直接进口服装的时期后,韩都衣舍所有的产品从颜色到款式都更完全贴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虽然借鉴了部分韩国设计元素,但已经是经过中国视角诠释的韩流。

韩国业界认为,韩国时尚企业若不能及时作出调整,今后在中国的发展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亚洲经济版权所有)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